2)第三百一十五章:第四集:上善之水!!(深夜更新~)_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朱不禁有些感叹。

  这种为了信仰能够不远千里奔赴的坚定是久坐在办公桌的小朱所不能够想象的。

  不过却也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朱有些动容。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热衷于寻找水的源头。

  因为那有助于了解自身。

  江河的源头为文明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画面一转,一条湍急的河流出现在画面中。

  跟圣湖的平静不一样。

  澜沧江更像是一位屹立在藏地的勇士。

  翻腾的江水就是它身上流淌的血脉。

  它发源于唐古拉山,在进入横断山脉之后变得蜿蜒曲折。

  河的两边居住着两个以盐为生的民族。

  上游是藏族,下游是纳西族。

  上游的藏族多信天主。

  下游的纳西族多信佛陀。

  两个民族,两种信仰,和睦相处。

  两种盐也出自相同的传承。

  小朱一愣,有些惊讶。

  这倒是神奇啊!

  一条河,两个民族。

  居然还有两种信仰,但是制盐的手法确实一样。

  跟传统的盐田不同,这里的盐田是由上万根杉木所支撑。

  每一根都饱含盐水。

  女人们掌握了制盐的秘密,江边提供了含盐量很高的卤水。

  盐田由泥土制作,泥土的不同,盐田的颜色也不同。

  上游产白盐,下游产红盐。

  阳光、空气和水,一边游戏着一边生产着盐。

  一块盐田,产上中下三道盐。

  女人做盐,男人买盐,翻越横断山脉,马帮带走了他们的盐。

  这是在复杂环境中,人类展现出与自然合作的想象力。

  画面一转,一个身着袈裟的喇嘛骑着摩托,开心的行走在山间小道上。

  这样颇具喜感的一幕看的小朱一乐。

  乃果寺负责采购的喇嘛刚刚在集市上买到了新鲜的盐。

  用盐田生产的盐做的菜,不需要再放其他调料品,就会很有滋味。

  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不止是僧人喜欢盐。

  画面中,各种雀儿、土拨鼠、甚至是狐狸都趴在地上啃食着这些盐。

  盐和青稞让山里的动物们定时的来享受定时早餐。

  很多动物把这里当作了家。

  看着土拨鼠不怕生人的从僧人手中吃着青稞。

  小朱突然觉得这样的画面有时候也很和谐。

  也许只有才藏地高原才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了。

  LS河,在汇流进雅鲁藏布江之前。

  流经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村民白玛来到河边,从河水中取出一块牛皮。

  这里是村子里熟皮子的方法。

  白玛叫来七八个帮手,开始把水中拿出的几块牛皮缝制成某种形状。

  不用事先画上线条,全凭经验下刀。

  把牛皮细细剪成长条用来穿针引线。

  牛皮被用一些柳木架起来。

  不用一根钉子,全靠皮子自身的弹力和木棍之间预留的卡口。

  一条船形成了。

  以地里出产的菜籽油涂抹船身,油充分融入皮子船就做好了。

  这种船叫做牛皮筏

  请收藏:https://m.pysw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