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三章 赵宋末路_仙侠版水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主和派和投降派并不一样。

  要知道,古代一旦遇到伤筋动骨的大战,朝堂之上往往都会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就不多说了,大多数主战派都是以国家前途、利益为出发点的。

  而主和派却往往又会分化出主和派和投降派。

  主和派虽然主和,但他们多动机单纯,也是以国家前途、利益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形势,或尽量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的,或主张以一场胜利的战争,以战迫和。他们与主战派一样都是爱国的,只是在国家对敌政策上,持有不同观点而已。

  比如种师道,他就是这样以战迫和的主和派。

  再比如历史上的赵鼎,也是这样以战迫和的主和派。

  而投降派,则并不为国家利益、天下苍生考虑,只是纯粹的投敌卖国。这类人善于伪装,极为聪明,为了個人利益得失,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乃至于迫害忠良。比如秦桧,他就是典型的投降派,为了权力,他主动投降,甚至不惜加害主战派的岳飞,也加害主和派的赵鼎。

  张邦昌虽然是主和派,但却不是投降派。

  当靖康之耻发生后,金人只是攻破了汴梁城,掳走了赵佶、赵桓、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以及大量的财富和女人,并没有吞下整个赵宋王朝的战略眼光,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实力。

  金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找个代言人来管理他们已经得到的地方,以后让这个听话的代言人年年上贡就行。

  本来赵宋王朝的一众大臣提议赵氏皇族来做这个傀儡皇帝,但是金人不同意,最后赵宋王朝的大臣们便推举本来就是和金人议和的张邦昌。

  张邦昌一开始也死活不同意,他用装病、绝食、自杀等方式来反抗当这个傀儡皇帝,因为他知道一旦做了这个“皇帝”意味着什么。

  金人看好好说没用,便威胁要屠城,就这样张邦昌在金人的威逼利诱和朝臣们苦苦劝说下即位了。

  张邦昌上位之后,不去紫宸殿和垂拱殿办公,而是选择一处偏殿,办公桌也不是皇帝的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

  张邦昌在和朝臣商议事情的时候,不让他们行跪拜礼,自称“予”而不是皇帝才用的“朕”。发布什么政令下去也不叫“圣旨”,而是“手书”。对于拍马屁讨好他的大臣,他也是严词拒绝的,并声明自己是赵宋的臣子。

  后来,张邦昌还利用这个“皇帝”的身份救了大量赵宋王朝的大臣,为南宋留下了火种。

  等到赵佶、赵桓北上时,张邦昌还跪送他们。

  这些细节无不说明了张邦昌不敢轻越君臣本分,始终和其他大臣以同僚的关系相处。

  金人走后第二天,张邦昌马上联系赵构,还迎宋哲宗废后孟皇后入宫垂帘听政。

  即使王时雍、徐秉哲等人警告张邦昌将来可能会被清算,他也依然这么做了!

  张邦昌甚至在手书中阐明了:“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最后,赵构还是清算了张邦昌,但是杀张邦昌的理由,并不是说他通敌叛国,更不是说他僭越为帝。而是以“私通宋帝妃嫔,语斥乘舆”这样的理由杀的他。

  由此不难看出,至少在忠与不忠这一块上,赵构是挑不出来张邦昌的毛病的!

  这些都说明了,说张邦昌名节有亏、骨气不足可以,但说他是奸臣、叛臣、卖国贼,确实是冤枉他了。

  反正,江鸿飞的臣子要是能做到张邦昌这种程度,江鸿飞就知足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江鸿飞对张邦昌青眼有加。

  张邦昌也借着江鸿飞对他的态度,一直在侧面帮赵宋王朝斡旋。

  不过话又说回来,江鸿飞势在灭宋,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张邦昌,就改变自己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赵桓任命的东道总管胡直孺率领一万人马前来勤王。

  江鸿飞派栾廷玉和孙立出战,迎战胡直孺。

  胡直孺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根本就没有率兵打仗的经验,他手下也没有太善战的将领。

  请收藏:https://m.pysw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