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四十八章:生死门悟道_最后一个道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够讲明白的吗?或者读一遍两遍的易经,懂八卦,会风水,就是道了?那也太小看国人的智慧了,历史长河中,能把这些道家典籍倒背如流的人,一抓一大把,最终能够成道的又有几人呢?

  道教“设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拨开纷繁的物象世界而深入到生命的本源,以明了人的“气有清浊,性有智愚”;同时,“道无弃物,称救人”,智愚之人又皆可修道而成真

  道的真谛,绝不是因为天资有多高,而是在于心有多诚,这和我们平日里拜那些供奉的神仙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样的:心不诚,则不灵!

  那些不孝顺的子女们,在长辈死后才去风光大葬,披麻戴孝,寻觅一个风水宝地,妄图让子嗣受荫庇,那是在妄想“人之生也,气有清浊,性有智愚,虽大块肇分,元精育物,富贵贫贱,寿夭妍媸,得之自然,赋以定分,皆不可移也然道无弃物,称救人,故当设教以诱之,垂法以训之,使启迪昏蒙,恭悟真正,琢玉成器,披沙得金,斯之谓矣”由此可见,在颇具命定论色彩的大框架下,道教的“设教”“垂法”就是要引导人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大道之中,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清浊之气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由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的,能坚守至道就意味着可以得道而长生,因此,就生命的发展趋向而言,应当是由道出发而复归于道的过程,或曰自无而显有又摄迹还本复归于无的过程

  人之受生,禀道为本,所禀之性,无杂无尘,故云正也既生之后,其正迁讹,染习世尘,沦迷俗境,正道乃丧,邪幻日侵,老君戒云:修道之士,当须息累欲之机,归静笃之趣,乃可致虚极之道尔这就是说,人的生命以禀道为本,但人所本有的无杂无尘的道性却并不与人性完全同一,因为人出生之后,就受沉重的**的支配而落入“染习世尘,沦迷俗境”之中,使“正道乃丧”而由于本来清静的道性隐潜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有之性,因此,人通过修道又可以重归于无杂无尘的“虚极之道”,以实现生命的本真,完成真正的人生所以道家才有“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

  过了这一关,查文斌的十年阳寿对于他来讲,还重要吗?他能否得道,并不是看他能否破了多少煞,超了多少度,而是他的心是不是还真的活着一本《如意册》,区区七十二个字,真能得道,那天上的神仙们都应该住不下啦!

  最爱isi伯爵说:

  这个章节,或许你们看着有些枯燥但是其中的内容包涵的真的很多,我不想写口水文,想写一些最近自己的感悟,

  请收藏:https://m.pysw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