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3章 西京变(五)_大唐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上用锦线缝制了横杠和三角星,以标明官兵的级别。当肩章下发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营州军的军衔制度开始实行,更意味着营州军向正规化进程的建设更近了一步。

  经过改良后的营州军军衔制度与这个时代官阶不同,这个时代的军职衔级太过繁琐,从最低级的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到最高级的正一品天策上将,足足有四十级,其繁复和琐碎,令人头痛不已。按照不同的衔级当然要配以高低不等的待遇,光是分出四十档不同层次的军饷,就足以让所有掌管后勤辎重的军官头晕脑胀。更别提其中很多属于相同衔级不同职务的情况,更有一些则光有衔级没有职务,这样的不匹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所以在这个时代,官阶与本职并没有天然的联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柳城事变中的主谋者之一赵横,他在幽州时的官阶是昭武校尉,比李诚中还要大好多级,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比起李诚中这个当时的宣节校尉差得没边了。

  李诚中设定的军衔制度就是要尽量将官阶和职务匹配起来,在方便后勤记饷的同时,也真正使这些官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成为官兵们认可的一种真正荣誉,而非随手可弃的山芋。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在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减化阶别,二是阶别匹配军职。

  为此,营州军将阶别减少了一半,即去掉其中“上”和“下”的区别,只保留本阶官名。比如九品军阶分正九品上任勇校尉、正九品下任勇副尉、从九品上陪戎校尉、从九品下陪戎副尉,新的营州军军衔则只保留正九品仁勇校尉、从九品陪戎校尉。

  同时,军衔还将职务联系到了一起,比如从九品陪戎校尉即为伍长,正九品仁勇校尉即为伙长。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匹配,毕竟同样的军职并不代表同样的资历。比如同为伙长,甲伙长任职三年,乙伙长则从伍长刚刚晋升,则甲伙长应为正九品仁勇校尉,乙伙长则为从九品陪戎校尉,在作战的时候,乙伙长则应遵从甲伙长的命令。若甲伙长连续服役六年仍然达不到晋升队正的条件,为了鼓励他的劳苦,也可晋升其为从八品御侮校尉,但本职仍为伙长。

  有了可佩戴的军衔肩章,除了日常后勤、训练等方面得以理顺之外,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当部队处于分散状态之时,士兵们可凭肩章上标明的军衔自动聚拢,组成新的战斗序列,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主官一死,全军崩溃的可能性,为军队的持续作战提供了极大的臂助。

  除了军服外,营州军的甲胄也已经为主力部队配齐。在营州军主力部队中,步卒三营(弓箭手)和骑兵营全营配发轻甲,步卒二营(刀盾手)和步卒一营(长枪兵)也全员配发重甲,中军

  请收藏:https://m.pyswb.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